3.9.19

島嶼的最初。香港。

沿河道而建的棚屋,每戶家門前都有船隻擱淺在退潮的淺灘上。

向晚時分,停泊在碼頭的船隻與晚霞組合成另類的香江風情。




選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早晨出發去大嶼山,但我的目的地其實是大澳。大澳是個漁村,與大嶼山在同一座島上,據說那裡有全香港僅存的水上人家。

大嶼山有巴士可以搭到大澳。下了車,琳瑯滿目的海味市集即映入眼簾。隨著漁業式微,大澳居民大多兼做海產加工。叫賣的小販、碼頭的漁船、納涼的街坊,構成另類的香江風情。

沿著街市走過去,果然看到了傳說中的棚屋。棚屋是香港水上人家的傳統民居,構造與我們的水上高腳屋很像,多半以木板間隔,也有換上磚塊的。每戶人家的入口都放了一個木梯,直直地往下延伸到停泊在家門前的舢板船上。在離海面很高的棚屋裡,恬靜的居民正在悠閒地吃飯澆花。

過去百年來,大澳一直是香港的漁鹽業重地。漁民認為在平實的土地上居住缺乏安全感,就在岸邊搭建了棚屋。戶戶相連的棚屋,與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橋樑,是人類順應自然、尊敬大地的智慧結晶。我沿著河道慢慢逛了一圈。大澳的氛圍與長洲和南丫島類似,但大澳又更古樸了些,而且帶著濃濃的海的味道。每戶人家的門庭後院都曬著鹹魚,那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味道,是大澳最好看的風景。

我對著鹹魚拍了一陣,一直在想這些乾癟的鹹魚是否正如星爺說的,沒有夢想?一個老伯用帶著濃厚鄉音的粵語跟我聊了起來。他說自己在大澳捕了很多年的魚,但孩子沒有一個留在這裡。這些既不想在家曬鹹魚,也不想當一隻鹹魚的大澳孩子,都在更繁華更熱鬧的島嶼另一頭。轉過頭,老伯又在給一班年輕遊客指路。他和我在街市遇到那些閒散的老人家一樣,滿腹的島嶼故事,卻無處可訴。

大澳是遺落在時代河流的一粒沙,夾在香港歷史的隙縫之外,無聲飄落。

而比棚屋擁有更久遠歷史的,是圍村。

香港有兩條可以讓遊客徒步窺探圍村生活的文物徑,一是屏山文物徑,二是粉嶺龍躍頭文物徑,都是原為皇族後代的鄧氏家族聚落。鄧氏和文氏、廖氏、侯氏及彭氏稱為新界五大家族。所謂新界五大家族,就是他們的祖先很早很早,大概800前吧,就來到新界元朗落腳、開枝散葉。在香港,千萬不要得罪姓鄧的人,他們現在是全港最大的家族,僅屏山就有4千人。

圍村里的“圍”指圍籬。以前沿海地區海盜和山賊很猖獗,因此族人住下來後,就築牆團團把住宅圍起來。後來,因應人口增加和家族能力勢力的擴張,圍村里慢慢增設了其他的活動空間,且必定會有個很氣派的宗祠,除了安放神主牌,也是接待客人、開會議事、過節聚餐的“多功能大會堂”,是族人生活重心所在。

屏山是鄧家後代最早從元朗遷居過來的地點,有三圍六村。村里除了有供奉文昌神的風水塔“聚星樓”,另設有書室,還有個給四方鴻儒下榻的“消暑軒”,可見鄧家其時很重視子孫的教育。我沒有跟著導覽手冊,自己在巷子裡亂竄,度量著村子裡的老舊時光。而散落各處的民居、古塔、神壇、古井,宛如將這一個富甲一方的家族歷史,活生生地展現在我這個遠道而來的旅人眼前。

來到鄧氏宗祠的時候,聽見裡頭人聲沸騰,走近張望,只見族人正忙碌地將各種食材,一層層疊放在一隻大鋼盆內,一問之下,原來今晚要辦圍村傳統的盆菜宴,“以前上山祭祖,因山路遙遠,祭祀完便即席將生豬『煮盆』一起吃,俗稱『吃山頭』。”居民七嘴八舌地向我說明,“如今每逢春秋二祭和婚嫁喜慶,族人依然遵照傳統吃盆菜。”族人一邊說明,手上一邊繼續忙碌地擺食材——先在下層擺放比較容易吸收湯汁的食物,如豬皮和蘿蔔,最上層則擺上比較名貴的食材,比如蝦、雞和豬肉,“吃的時候則是由最上層一層一層往下吃。”

那個夜晚,熱情的族人邀我一起吃盆菜。星空下,一人一雙筷子,圍著大鋼盆吃起來。在座幾百人,每個人都姓鄧——不是鄧先生、鄧小姐,也是鄧太太——而每個人又跟每個人有點親戚關係。這樣的香港,確實比維多利亞港每晚的燈火表演,或中環金融中心的高樓華夏有趣得多。有誰會想到,有個古老的宗族社會,完全不理會外面的日新月異,徑自在香港一角默默地延續著。

粉嶺龍躍頭的五圍六村,則是另一個鄧家分支散居的地點。這裡保留了更多古老的房舍,龍躍頭第一個圍村“老圍”和另一個“麻笏圍”的城牆也還在。雖然斑駁的老圍牆已不完整,但我只要伸出手,就能夠觸摸到那段淵遠的歷史。村口還有一個“集信區”,一排排的郵筒集中在一個亭子裡,很是方便。

相較起屏山圍村,龍躍頭似乎安靜許多。午後,或許大半居民出去工作了,整個圍村好似荒無人煙,很久很久才走過一個人、一輛車、一條狗。

而這裡是香港。沒有永不熄滅的霓虹燈,沒有接踵的人潮,沒有此起彼落的車聲,沒有急促的腳步。

這是香港還沒變成今日的香港以前,這座島嶼,最初、最初的樣子。

 大澳漁業逐漸沒落,當地居民多兼做海產加工。




船是大澳主要運輸工具,河道上不時有居民悠閒地撐著小艇經過。


鄧氏族人於14世紀由錦田移居粉嶺龍躍頭圍村,古老建築修復保留至今。


龍躍頭的鄧氏宗祠建於1525年,是香港最大、最古老的祠堂。


鄧氏宗祠內部莊嚴優雅。


 屏山橋頭圍村的鄧氏族人在宗祠內準備傳統盆菜宴。

 星空下,圍村鄧氏族人在祠堂前享用盆菜宴。

麻笏圍設了一個小亭子,集中放置圍村人家的信箱。

老圍是粉嶺龍躍頭最古老的圍村,城門口的圍牆建構非常講究。






*此文原載於2018年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


No comments: